查看原文
其他

当命运给孩子 “低起点”......

杨丽华 视角学社 2023-06-22

作者:杨丽华女士


杨丽华女士,毕业于上海大学工业设计专业,在攻读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时,因四岁的儿子被怀疑智力异常,转而对儿子进行个案研究学习,现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导。杨老师的儿子于2015年12月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提前录取。


今天的分享主题并非牛妈牛娃如何考进美国名校,而是讲述当命运给了一个低起点的时候,当“权威”专家断言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的时候,当一位母亲在纠结呐喊之后,她是如何以更广阔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,怀着大爱与守望引导帮助自己的孩子。


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现曙光之后,她再将自己的无私大爱和育子经验,公益分享给其他正在十字路口同样迷茫和无助的其他孩子和家人们。


特别感谢杨老师接受我的邀请,更感谢她的大爱与智慧、以及多年的公益奉献。


——陈屹





挑战“权威”,走自己的教育路


各位家长们好,非常感谢《陈屹视线》给我的这个机会,与大家分享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,谈谈我在家庭教育中经历的困惑与思考以及做出的选择。我讲述的这些故事基本都发生在国内教育背景下,可能与国内的家长有着更多的共鸣。


教育的困惑


我想大多数家长在为人父母后,都经历过教育孩子的困惑。这是一个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,但在这个时代尤甚。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价值观多元化,孩子的个性需要被尊重,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,我们被抛在了一个巨大的充斥着各种观点、各种信息的角斗场内。


这些观点信息各有说辞和依据,比如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学龄前孩子应该自由发展;比如父母得帮孩子检查作业,父母检查作业是害了孩子;比如孩子不听话就得挨训,乖的孩子可能是问题孩子……还有那些宣扬大脑只被开发20%,孩子三岁前定型,要抓紧啊等等,这些观念让我们不知如何选择,又心慌不已,唯恐耽误孩子的未来。


有位年轻妈妈,孩子才一两岁她就开始焦虑。焦虑孩子如何教育,怎么教育才是为孩子的未来尽责。这位妈妈与爸爸有分歧,妈妈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应该力所能及为孩子提供各种接受智力开发、能力发展的机会。因为妈妈不是教育的专家,觉得应该利用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。而爸爸则认为孩子该自由发展,健康快乐就好,玩游戏在家就能完成。所以,她的焦虑还有不被爸爸理解支持的焦虑。




我理解这位年轻妈妈。培训还是不培训?不培训怕失去培训最佳时间,会落后,可老公又不同意,怎么办呢?我给不了她想要的答案,但我可以帮她做一下分析。这位妈妈之所以想让孩子参加某培训课程,无非是觉得他们更专业,她愿意为这专业付出学费,同时也是为孩子找一个同小伙伴玩的机会。


她有很好的愿望,所以倾向于做出要培训的选择。可是,就凭这些就能选择么?不足够。一个智慧的妈妈要了解一件事背后的真实,例如这些教育机构够专业么?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够专业?他们的专业是否值得昂贵的培训费用?孩子一定要去培训班与小伙伴玩么?其他有没有与小伙伴玩的更好的方式……最后,她决定不急于报名,先去看一看再决定。




这么一个很小的需要选择的例子,就已经让年轻妈妈感到困惑了。不难想象出在整个孩子教育过程中,家长们会遇到多少困惑。


在幼儿阶段,还是介于玩与如何玩的阶段,困惑还是较少的。到了小学,每个家长都在学校老师的裹携下面对更多的困惑,孩子做作业要陪还是不要陪?要不要去学画画、乐器?要不要去读培训班?重不重视成绩……这几乎是别无选择的,相信各位深有体会,而最后的选择基本上是一边倒的,作业要陪,去学画画,学琴,周末奔波在各种培训班的路上……我们被迫着做出选择而获得暂时心安,但很快下一波焦虑就会来到。


小升初,面临新的选择和新的困惑。放弃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,读的培训班越来越多,因为成绩及成绩背后的中考。接着孩子的青春期到了,很多家庭开始家庭大战,关于网瘾、关于逆反、关于早恋、关于厌学、关于心理问题……


最大的困惑在于:家长们想要孩子快乐幸福,可教育体系仍旧驱赶着千军万马凭借分数过中考高考的独木桥。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,我们很困惑,而孩子们就在我们的困惑中成长。


学会选择走自己的道路


面对困惑做出合理选择很重要,这就要有选择依据,那这些依据可能是什么?我来谈谈我的经历吧。我当初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,曾经让我焦虑的夜不成寐。我是怎样走过那段困惑的,做出了怎样的选择,至今想来每一步都很清晰,因为每一步都很用心。


几乎还没开始小学学业,儿子就被认定是可能的学习困难者。是顺其自然?还是尽我所能的帮助他?我选择后者。所以,我从来不是顺其自然、简单快乐教育的拥趸者,我相信父母的爱与支持的力量,相信家庭教育的力量。


我曾经不是坚强的人,可我是母亲,我别无选择。我几乎很快就决定不相信医生的诊断,我坚信是什么暂时阻碍了他的发展,他只是需要我的爱与支持。我去研究幼儿智力发展常模,研究怎样提高他的注意力,研究他所学的知识,尽可能体会他的状态,去理解他的困难,然后想尽办法让他掌握该掌握的知识与方法。


付出就会有回报。从三年级起,我儿子的成绩已经优秀且稳定。我相信只要孩子的智力正常,不可能学不会学校规定的那些知识。所以,孩子若有可能在读书方面能取得成绩,就不要放弃。其实孩子之所以成绩不好,是因为不愿学,不能投入学,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。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,完全靠学校或靠辅导班,成功的概率与孩子自然个性带来的概率没有什么太大差异,这要看家庭教育的用心了。




在证明了他的智力是正常的后,与每个孩子的妈妈一样梦想他的未来,于是就要面对更多的困惑。这些困惑首先存在于在他的发展与目前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,其次存在于我的期望与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,有如何处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,如何处理学校学习与课外辅导的关系,如何看待他的缺点,如何完善他的个性发展等等。


儿子的需要使我变得理性,首先我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与论证后,再确定我的选择方向,然后付诸于行动。


我先考虑我的期望,这个时代孩子的需要,他的个性及能力发展等。这听上去可能很空,但很重要,并且考虑这些方向性问题的好处在于:让我不再纠结一些小事情,如一次的成绩,老师的一次批评等等。


他们将要生活的时代会是怎样,我不是一位未来学者,我不能很好的预测,但是我知道,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,绝对不会像我们这一代,首先追求的的好吃好穿好住好行,这些在他们一出生就已基本满足,他们的追求的一定是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,是社会的接纳与认可,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幸福感等。(关于马斯洛的需要论,在他高中阶段我们就有过充分的探讨。那是在他即将去Stanford读夏校的前夜,我们一起躺在床上,聊了很久,对他的夏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至少我这样认为。回来后他更知道他的需要在哪里,如何去满足,这是后话)


他们又生活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,让孩子自由选择价值观是不负责任的做法。家庭教育中基本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,特别是普世的价值准则,这是他一生成长发展的基石。




这样,我们明确了教育目标,就是:


帮助他走向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体会幸福快乐之路。


目标一旦确定,我们没有动摇过。我们知道这些绝对不只是学校教育能带来的,也不只是好成绩能带来的。我们得做的更多,我们得让他体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运动、游戏、读书、亲近大自然、社区活动……他将从他的生活中体会自己的快乐、满足与价值感。


于是,我是常任的孩子们放学后玩乐的倡议者组织者,我家在每个假期里都成为小区里的青少年活动中心。我儿子也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,参与登高比赛、参与欢乐家庭大赛、参与迎世博讲故事大赛等。从四年级起,小区里小伙伴的游泳、自行车、球类活动等主要靠他来组织。在这过程中他既收获了快乐,又学习了责任,比如何照顾每个小朋友的情绪,如何在任务分配中既考虑小朋友的个性,又考虑游戏机会的公正等等。


其实,这样的目标一树立,就开始有了矛盾……


一、学校与我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。


我要孩子全面发展,而老师更爱他成绩优秀;

我认为看球赛与做作业一样有价值,

老师却认为作业第一位;

我认为没必要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,

老师却认为重复是高分之母;

我认为孩子在做做小动作,发发呆没什么,

老师却会因此不厌其烦一再告状,

比如上课在桌子上弹钢琴,拿着尺与笔玩

然后满脸希翼我来痛骂孩子……


我不谦恭不行,是怕给孩子穿小鞋;我顺从也不行,因为没法按我的思路开展我的家庭教育。这是斗智斗勇的过程,一方面我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私交关系,一方面努力地保持我学校孩子之间的平衡。


我不愿意为孩子搞特殊,可是我更不愿意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做无用功。


我常在签字本上或给老师打电话为他不做重复性作业打招呼,但我是与儿子达成协议,这是确认他已经掌握了课业的情况下。特别是在每次大的考试前,在学校里基本就是大量的做卷子,背默作文,连标点也不能错,错了就要被罚几遍。对孩子而言这很是折磨,所以一遇到考试前的日子,我会帮他请病假,或弹琴或游泳,自己根据需要做复习,考试的时候去考试。他老师几次发现这种做法并不耽误他成绩后就默许了,直到小学毕业。到初中,在他的强烈反对下,我们就没有再延续这种方式。


我当然不会让孩子与学校为敌,那是他要十几二十年接受教育的地方,他得学会同任何一种环境打交道。但是他得清楚他能从学校获得什么,同时他也得清楚得尊重老师为他们的付出。所以他能区分他的学习同老师的关系,他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喜欢那门科目。


同时我告诉他,不要尽信老师,老师并非十全十美。


在国内中小学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,是老师会非常经常批评学生,有时这批评会过于情绪化,孩子比较容易有对立情绪。记得有一次,他被老师批评后很伤心。回来我告诉他,你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看,她每天要管你们40个孩子,很辛苦,妈妈管你一个有时都会觉得辛苦,难免有疲劳时不能很好管理情绪的时候,所以请理解老师,要大度,要原谅她。他比较接受这个说法,所以面对老师的暴风骤雨,有时他会觉得委屈,但很快他就会原谅老师,忘记这件事。既然我们无法阻止老师的合理不合理的批评,唯一能做就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。




二、在家庭中,他各种活动之间的矛盾。


孩子时间精力有限,如何平衡这些活动?


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,首先要保证时间与精力。我儿子放学后先去玩,骑自行车、打球等,这是一种主动放松。晚饭后先弹琴再做作业,弹琴与做作业是不同的脑力活动,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放松。晚上睡前可以自由玩,电子游戏、读书、听故事等等。


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就是作业。国内学校作业多,常常作业做完就没有玩的时间了,孩子家长天天怨念。我们的方法是要求他先复习再做作业,保证先掌握当天学习的知识和方法,这样作业可以又快又正确。有些已掌握还在重复的作业,就签字说明不做,只要保持好的成绩,老师不会反对。为提高学习效率与维持成绩,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很用心,因为深知这是老师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

在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,我发现这两个矛盾几乎是其他所有矛盾的源头。


这两个矛盾解决,其他都会顺利起来。


三、需要与民主,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。


你们这时一定会有疑问,孩子就这么听话么?当然,要孩子听话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听话还得有自己的主见,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。我儿子既听话有有主见,我认为是我们认真思考了两个概念的功劳。


第一个概念是需要。需要,是分析人与人性的一个完美的概念。需要是人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需求。


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,人才可能得以健康成长,如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爱的需求,如果父母的亲子之爱没有使儿童得到满足,就会对儿童的个性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,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受到阻碍,变得孤僻、不善交际等;生理上的需要如营养等,得不到满足时,儿童必然发育不良。所以我们得学会分析孩子的需要,給孩子的合理需要以满足。


安全,是幼儿时期最核心的需求。我们要給孩子以充沛的爱与接纳,給孩子以足够多的拥抱和爱抚。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严厉,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。


玩,仍是学龄期儿童是孩子的合理需求,是与取得成绩同等重要的需求。这个需求不满足,孩子的学习热情必然打折扣。


表现独立、自己做主、获得尊重,是孩子们青春期的典型需求,如果不满足,必然有逆反等表现。




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充分考虑了儿子的需要发展。在他全托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后,我明白他需要爱安全感,我与先生把他领回家,宝贝他甚至溺爱他,只为弥补。同时,我知道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对规则的把握,在爱他的同时培养他的规则意识,同时给与爱与支持。


玩,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。在这个时代,玩的重要内容便是电子游戏。而电子游戏,是很多家长的担忧的祸患。我从来不拒绝他对电子游戏的热情,甚至同他一起玩,他也从来没有养成网瘾。合理需要的满足,以及其他合理需要的满足,使得他并不执着于电子游戏的快乐。也就是说,一个各方面合理需求获得满足的孩子,是不太容易形成网瘾的。


什么是合理需要?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就是合理需要。这包括比如好的成绩是自尊需要,运动是释放能量的需要,读书看电视是获取信息需要,这些需要若都能获得满足,孩子不太容易陷入网瘾,因为打游戏不是他们唯一的快乐来源,不必依赖。我儿子独自去美国读高中,我并不担心他国外没有父母的监控下会沉迷网游,因为他已经养成了从学习、从运动、从读书、从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的习惯。


儿子去美后,我开始对更多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,接触了更多的孩子,也接触了更多的家长,体会到家长的焦虑,也体会到孩子的无助。真正体会到,在家庭教育中,选择什么样的路,需要父母的智慧。选择如何走这条路,也需要父母的智慧。而这智慧,体现在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孩子的需要上。




有一位妈妈非常爱女儿。小学时女儿漂亮出众,成绩出色,总是表现出良好的家教,是其他妈妈眼中“人家的孩子”。但令母亲想不到的是,到了初中,女儿开始出现学习问题。到了高中,基本上没有办法坚持学业,她无法坐到教室里,她患了多种心理疾病。


妈妈眼中是无助与绝望,孩子则是无助与放弃,而母女关系更是水火不能相容。在咨询几次后,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。母亲爱孩子,使孩子完美是她的责任。在她的严格教育下,小学时女儿很配合,样样出众。随着女儿长大,自我意识已经觉醒,而母亲还停留在过去,对开始寻求独立的女儿越来越不满。为了把女儿维持在原有轨道上,她采用了棍棒教育。女儿心理力量发展不足,除了忍受就是消极怠工,直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。


而这个女孩痊愈的过程,也是这位妈妈开始艰难正确认识自己的期望,认识女儿的需要与权利的过程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现在这位妈妈重建了与女儿的关系,而女儿也于今年申请到了心仪的美国大学。

 

第二个概念是家庭民主。


家庭教育,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参与,更需要孩子作为独立有权利有需要的个体的真实参与。


我们的家的家庭会议,是议论决定家庭大事的场合,每个人都有发言、提议、表扬与批评的权利。我们对孩子要求甚严,但从来不会无视孩子的声音。


他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的经历,从大班起,他开始学琴。在学琴一年多后,因为把《快乐的农夫》,总是弹成尴尬的悲伤的农夫,并且这尴尬悲伤持续了近两个月后,不能有所改变,心灰意冷,他决定放弃钢琴。在家庭会议上他提出后,我与先生没有犹豫就应允了,因为我们也实在不忍心听到快乐的农夫如此的不快乐。就在放弃半年多后,带他去一个小姐姐家玩,小姐姐刚好考完六级,就为我们表演了一遍考级曲目,小家伙当场愣在钢琴前,回家的路上就提出还要学钢琴,因为他被小姐姐优美的琴声深深打动。这时候轮到我们拿架子,不轻易答应,告诉他找个老师不容易,弹琴很苦,能坚持下来也不容易,还是算了,这些时间,不如外面奔奔玩玩。可他一定坚持,并且许诺,绝对不会放弃,并且一定是自己自觉练琴。让我们吃惊的是,他真的做到了。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决定,是他自己的承诺。我们尊重他,他才会自己尊重自己。



到了青春期,儿子没有典型青春期症状。


他彬彬有礼,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温和顺畅,与我们的交流也是,几乎没有逆反现象。老师觉得奇怪,问我他青春期到了么。当然到了,他没有明显的逆反反应。有三个可能的原因:


一、在初一时我便与他讨论青春期的话题,他可能的表现,情绪的波动,告诉他会是段艰难的日子。他听了后表示不会害怕,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会陪他一起走。


二、我们的民主氛围,任何事情我们都充分尊重他表达自己的权利,当需求获得理解获得满足,何来逆反?


三、他对自己的价值有较好认知,内在外在认知都和谐。


在他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权利并获得尊重的过程中,他获得了自信、自尊和内推力。


后来他选择出国继续他的高中学业,我们知道我们该尊重他,他拥有选择的权利。他也证明了他选择的权利,他通过自己的努力,录入了一所非常棒的私立高中。我们知道我们该放他走,因为到了该放手的时候。他会带着我们的祝福,带着我们予他的的自爱自尊自立一路前行。


结语提示 :三要点


一、在这个时代,我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都面临很多困惑,这不是你独有的困惑,所以不必困惑焦虑。


二、面对诸多困惑做出合理选择,每一位父母都可以,只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理智的选择。既要明确发展目标又要尊重孩子个性,还要帮助孩子及时解决问题与困难。


三、培养孩子自尊有内推力,要做好两点:一是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,二是給孩子民主的权利。


相关阅读:

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在校成绩,而是业余时间在做什么

菜场妈妈教出博士女儿:她常说的这四个字,激发了孩子的潜能

读了清北却迷茫到抑郁,为什么听话的孩子却成了流水线的牺牲品?



作者:杨丽华,编辑整理:陈屹视线,原载:留美学子。本文经授权发表,版权归属作者/原载媒体所有。



喜欢本文?欢迎点赞/转发/关注/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